睿立方觀點
RECUBE VIEWPOINT
|
睿觀點 | 農投公司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淺析摘要: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各地農投公司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循環農業是城投或農投公司推進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本文將循環農業分為種養循環、林下種養、稻漁共作三種基本類型,并對各種類型的發展模式進行簡要分析。 一、循環農業概述 循環農業,是指將循環經濟理論 “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應用于農業生產體系,按照“資源—農產品—廢棄物—再利用或再生產”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模式,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多級循環利用,最大程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最大程度降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目標。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各地農投公司正在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循環農業是農投公司推進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從經濟效益來看,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減量化投入可以減少農業生產成本;高品質、綠色農產品可以提高農產品價值;通過產業融合及新業態開發,加工業及服務業既可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又可以促進農民就業,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從社會效益來看,農業是立國之本,安民之基,發展循環農業,一是可強化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確保農業永續發展,提高我國糧食安全自主性,抵抗國際風險;二是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綠色化、品質化生產,在食品領域解決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三是通過生產要素流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助力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及社會主義所要求的共同富裕發展目標。 從生態效益來看,資源的集約化高效利用可以有效節約土地、水和能源等資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可以明顯減少大氣、水、土壤污染,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居住環境。 二、循環農業總體發展思路 農投公司發展循環農業應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總的指導原則,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為目標,以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產業基礎及資源稟賦為基礎,以資源利用集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為循環主線,以農業產業園為主要載體,以科技創新、模式創新、管理服務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最終形成“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三級循環利用網絡。 (一) 資源利用節約化 資源利用節約化主要是從源頭減少污染物和資源投入。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物或物理防蟲技術、使用可降解地膜等技術減少化肥、農藥、添加劑、塑料等有害物質的投入;通過滴灌、噴灌技術及使用抗旱品種減少水資源投入;通過立體養殖、設施農業技術減少土地資源占用;使用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高污染的石化能源。 (二) 生產過程清潔化 生產過程清潔化主要體現在養殖領域。通過開展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和改造,提高畜禽糞污收集和處理機械化水平,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排放;對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規范化處理;規范獸藥、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控制近海、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的養殖容量和養殖密度,開展水產養殖廠標準化改造等。 (三) 廢棄物利用資源化 農業廢棄物是指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類物質,主要包括:農林生產過程產生的植物類殘余廢棄物;牧、漁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動物類殘余廢棄物;農業加工過程產生的加工類殘余廢棄物和農村城鎮生活垃圾等。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主要是對廢棄物進行飼料化、肥料化、基質化、能源化、原料化處理,轉變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如秸稈加工成飼料;畜禽糞污加工成肥料;秸稈加工成食用菌栽培基質;畜禽糞污和植物秸稈通過沼氣工程制成生物天然氣或用于沼氣發電;將秸稈作為造紙、環保建材、環保餐具等產品的原料等。 三、農投公司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對于循環農業的類型劃分有很多種,以地理環境及地形條件為基本劃分依據,可將循環農業分為種養循環、林下種養、稻漁共作三種。 (一)種養循環模式 種養循環模式是應用范圍最廣泛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尤其適用于平原和草原地區,代表性的有北方“四位一體”(沼氣池、廁所、禽畜舍和日光溫室)模式、南方“豬—沼—果”模式以及草原農牧結合模式,具體類型多種多樣,但都是以“以養定種”或“以種定養”決定發展規模,以植物殘余和動物糞便的資源化利用為核心。 圖1 種養循環模式流程圖 1. 植物殘余資源化利用 肥料化。主要包括直接還田、腐熟還田、生產成有機肥等方式。直接還田方式為利用切碎機械將秸稈等殘余就地粉碎,撒在地表,采用機械耕翻入土,使秸稈在土壤中分解腐爛;腐熟還田方式為將秸稈等有機物料堆放在地表或坑池中,通過科學合理調整碳氮比、溫度、水分等環境因子,使秸稈腐熟形成有機肥料;有機肥生產方式為由化肥廠將秸稈與其他糞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有機肥。 飼料化。植物殘余直接作為飼料的話,營養價值低,動物適口性差,需要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加工方式主要包括秸稈青(黃)貯、氨化、膨化(或壓塊、絲化)等。秸稈青(黃)貯技術又稱自然發酵法,采用生物方法,把秸稈填入密閉設施中(青貯窖、青貯塔等),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能夠長期保存其營養成分;氨化技術采用化學方法,借助于液氨、碳銨或尿素等氨性物質,改善秸稈飼料適口性,提高秸稈飼料采食量和消化率;膨化、壓塊、絲化技術是物理處理方法,利用機械將秸稈膨化、擠壓成塊或搓揉成絲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離纖維素、木質素的結合,便于動物的采食和消化。 能源化。主要包括制成生物天然氣、生物質顆粒燃料和發電。生物天然氣是通過沼氣工程,將植物殘余沼氣凈化提純成生物天然氣,可作為居民用氣、車用燃氣或并入城鎮天然氣管網;生物質顆粒燃料主要是將廢棄木頭、秸稈等經過碎塊、碎末、烘干、除塵、造粒等加工后,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這種燃料在燃燒過程中可實現無硫無煙排放;發電是將秸稈沼氣化后用來發電,或直接燃燒發電。 基質化。主要有生產食用菌基質、植物育苗與栽培容器(基質)和動物飼養墊料三個應用途徑。食用菌基質以各類秸稈為主要原料,結合糞肥以及少量的化肥,根據生產配方制成食用菌培養基質;植物育苗與栽培容器(基質)是把秸稈經腐熟、粉碎、揉制等一系列生物方法處理后,通過特殊制造工藝制作而成的新型可分解性生態育苗容器,應用于農、林、園藝業先期育苗、栽培;動物飼養墊料主要作用在于吸收水份、調節溫度、降解糞污、除去養殖臭味、構建舒適養殖環境。 原料化。主要是將植物殘余作為原料,開發造紙、建材、包裝材料、餐具、手工編織等產品。 2. 動物糞便資源化利用 肥料化。主要是利用畜禽糞便生產生物有機肥、三維生態有機肥等新型綠色高效復合肥,或利用沼氣工程,對沼渣、沼液進行加工,制作成有機肥。 能源化。通過農戶自建小沼氣池、在村莊養殖小區建設中型沼氣工程、在畜禽養殖集中區和大型養殖基地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利用畜禽糞便產生沼氣,提純為生物天然氣或發電。 基質化。主要是將動物糞便結合農作物秸稈等植物殘余,根據生產配方制成食用菌培養基質或植物育苗與栽培基質。 黑龍江嫩江市地處松嫩平原連接大、小興安嶺山地的過渡地帶,農、牧產業發達。嫩江鶴山農場有限公司旗下鶴滋源現代化牧場,現有奶牛存欄1039頭,每天產生固體糞污21噸,污水42噸,牧場通過完善糞污處理系統,把糞污全部變廢為寶,對牧場周邊種植基地進行糞肥全量還田,2021年牧場把堆積的7600噸干糞和9000多噸液體糞肥進行還田處理,還田面積達到7400多畝,減少化肥施用量20%左右,農作物收割后,秸稈又可加工成有機飼料,減少飼料支出成本。通過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發展出一套糞肥資源化利用和綠色農業發展新模式。 (二)林下種養模式 林下種養主要適用于丘陵山區。丘陵山區的特點是地貌變化大、自然物產種類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復雜,特別適用于發展林農或林牧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包括生態經濟溝模式、“圍山轉”生態農業模式、生態果園模式等?傮w上可分為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 1. 林下種植 主要通過利用林下空間,采用林下套種模式,在林下種植中草藥、菌菇等作物。林下種植中草藥,典型的有吉林省的林、參間作,江蘇省的林下栽種黃連、芍藥等。林地養菇,是利用林木的枯枝落葉作養菇的基質,養殖蘑菇,而蘑菇生產中的滲水和采菇后的廢菌棒制作的肥料等又可滋養林地。 2. 林下養殖 主要有林下養雞、鵝等家禽或豬、牛等牲畜。在林下種植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長的雜草,養殖雞、鵝、兔、豬、牛等,樹木為動物遮蔭,通風降溫,既便于防疫,又十分有利于家禽的生長,且散養的動物由于生長周期長,運動量大,普遍口感好,售價高。動物糞便可直接或收集加工后作為肥料,促進林木或果樹的生長。 山東省蒙陰縣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當地依托豐富的林草資源,發展山區特色高效生態農業,把蜜桃種植、長毛兔養殖結合起來,將林草、樹落葉直接或加工成飼料后喂養長毛兔,兔糞用來為桃樹施肥,形成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通過兔子養殖,既增加果業種植以外的收入,又能為果樹提供有機肥料,減少化肥使用,提高果品品質。蒙陰縣還將百萬畝林果每年產生的12萬噸果樹枝變廢為寶,以果木果枝為基料,粉碎制成菌棒菌袋,進行菌菇種植,再利用“廢菌包或細小果木枝條+畜禽糞便+微生物菌劑”的輕簡化堆肥技術,制成生物有機肥進行還林還田。 (三)稻漁共作模式 稻漁共作主要適用于水稻種植區尤其是南方水稻種植區。通過在稻田養殖魚、蝦、蟹等水生經濟動物,形成稻漁共生互利、良性循環的產業鏈,使水、土、氣等資源得到多環節、多層次的綜合利用。稻田為魚、蝦、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棲息場所和豐富的天然餌料資源;魚、蝦、蟹等水生經濟動物對稻田具有松土、除草、除蟲、增肥、增氧、增溫等作用,促進水稻增產。 湖北潛江是著名的小龍蝦之鄉,也是蝦稻共作模式的發源地。湖北潛江龍蝦投資有限公司是潛江國資委下屬國有企業,通過建設、運營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龍蝦特色小鎮、龍蝦田園綜合體等重大項目,促進蝦稻共作模式在當地的大力發展。在縣政府及潛江龍蝦投資公司推動與帶領下,潛江市蝦稻共作模式得到大力推廣,2021年,潛江糧食耕種面積154.74萬畝,其中標準化蝦稻面積85萬畝,按照標準實施的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秸稈資源,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通過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肥料使用50%以上,減少農藥用量70%,蝦和稻品質同步提升,每年四五月份收一季蝦,八九月份再收獲一季蝦,實現“一稻兩蝦”,畝產龍蝦約200公斤,蝦稻600公斤,每畝平均增收5000元。 四、循環農業發展保障體系 (一)科技支撐體系 循環農業的標準化、規;、集約化、綠色化生產主要基于生物技術、裝備技術和信息技術三大技術支撐體系,地方政府及農投企業在發展循環農業時應加強與專業院校、科研機構、技術廠商等外部專業機構的技術合作,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工藝水平及裝備水平,F代生物技術主要應用在現代種業(農業“芯片”)、栽培技術、養殖技術、生物處廢技術(廢棄物生物處理)、生物制品技術(食品營養健康搭配);裝備技術主要是各類生產設施、加工設備、檢驗檢測設備、廢棄物資源化轉換設備、播種及收割作業機械等;信息技術主要用來實現農業作業流程及管理的智慧化,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衛星定位等技術實現產前生產資料科學銜接、產中生產要素精準配置、產后產品供需順暢對接。 (二)政策保障體系 發展循環農業離不開政府政策層面的引導、管控、服務作用,一是需要制定區域整體循環農業發展規劃,指明發展方向,制定行動方案,明確時間節點、目標要求、實現路徑、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二是建立生產、鏈接、資源化利用等環節的標準體系和管控體系。生產源頭抓“準入”,生產過程抓“規范”,生產末端抓“轉化”,設定監控指標及目標值,如資源高效利用率、廢棄物資源化轉化率、水質土壤空氣檢驗檢測等,加強對循環農業發展的規范性指導、約束、監控;三是通過招商、資源能源定價、財政稅收、金融、土地、人才、技術等支持政策促進生產要素的順暢流通、集中高效配置。 |